2023年2月27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食品營養健康工程與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在國際食品頂級期刊《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Q1,IF=16.002)在線發表題為“Advances and challenges in interaction between heteroglycans and Bifidobacterium: Utilization strategies, intestinal health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綜述論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李壟清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太阳成集团tyc234cc、食品營養健康工程與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李琳教授和闫景坤教授。

攝入雜多糖能促進雙歧杆菌定植,重塑人體腸道菌群。雜多糖不能被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酶完全降解,大多數的雜多糖到達大腸中被腸道微生物降解。雙歧杆菌屬是在人類胃腸道中關鍵腸道微生物之一,能代謝各種結構複雜的多糖,包括:阿拉伯木聚糖、魔芋葡甘聚糖、n-聚糖、果膠、O-GalNAc聚糖等雜多糖,能夠生成短鍊脂肪酸(SCFAs)、乳酸等代謝産物,有助于雙歧杆菌屬的定植、調節腸道菌群、增強人體免疫力、減少過敏反應等。然而,雙歧杆菌對雜多糖的代謝途徑、腸道菌群調節機制和人體健康調節作用尚未明确。
因此,本文從雙歧杆菌屬的組成、雙歧杆菌屬的雜多糖代謝酶系、代謝途徑、代謝産物對腸道和人體胃腸道健康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綜述,并針對雙歧杆菌代謝雜多糖存在的局限性和未來食品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見解。

圖1. 雙歧杆菌的碳水化合物代謝途徑

圖2. 雙歧杆菌雜多糖的代謝機制
作者簡介
李壟清,博士,特聘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食品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活性評價、生物大分子互作及腸道菌群代謝等方面的研究。在天然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的結構探究、腸道益生菌生長代謝及其活性産物的發掘及相關機理研究、天然多糖與腸道菌群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紮實的工作經驗積累。主持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1項,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強校工程”青年創新人才項目1項,太阳成集团tyc234cc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1項。發表SCI論文10餘篇,個人H因子6,被引126次,擔任Polymers等國内外學術期刊審稿人,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

李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現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廣東省制糖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化學科學部二審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生物工程重大專項專家評審組成員、科技部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評審組成員、教育部“2011計劃”評審專家組成員、教育部“111引智工程”評審專家組成員等。獲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技、教育獎勵近20項,在國内外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500篇,300餘篇被SCI和EI收錄,被引頻次20000餘次,H因子50,出版著作8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0餘項。